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4章 电影也可以是风向标 (第3/6页)
的进口漂亮衣服,就让数以亿计的国内女性羡慕嫉妒恨。(其实拍电影的时候,是剧组去粤州高第街掏的港货。) 顾骜本来只是抱着陪公主读书的心态随便看看,他也不对这个时代的国产电影抱有期望。 不过看到后来,片中的剧情倒是让他感受到了一丝尺度上的风向。 “穗子,这片子当初怎么送审的?国内目前和对岸不是说三不的么?剧本公然出现前湾湾将领,这都没事?” 顾骜虽然读外交学院,但对这两年两岸的情况还是不怎么了解的,因为他舅舅还在对岸当军官呢,他要避嫌。 他脑子里对风向松动的预测,还停留在前世中学语文课本上——前世人教版的高中语文书上,有一封廖主任八2年时写给“经国吾弟”的公开信,是与某篇课文配套的课外读本,顾骜学过。 (这里的“某篇课文”就是指“汉卿先生如晤”那封信,大多数八0、90后都应该学过,现在00后的语文书我不了解。) 他就想当然以为,在廖主任写信之前,内地是不许谈某些东西的。 没想到《庐山恋》的电影尺度倒是很大。 萧穗就是沪江厂的子弟,她当然更了解内情,给顾骜解释说: “片子送到总局去的时候,一开始也担心的,还特地提前送了。不过上面只是热议了庐山风光的美丽、感情故事还行。然后就聊到电影对旅游事业的开发促进上了,还说促进外宾旅游创汇是政策大事……具体我也不了解。” 这时势还真是有些纷乱呐。 顾骜不由感慨:“唉,各个部门的尺度,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