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当大佬_第26章 筚路蓝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章 筚路蓝缕 (第5/6页)

消费”掉了。

    这是国家非常忌讳的,因为当时的导向就是“所有的外汇都该用来创造更多的外汇,而不是供国民奢侈”。同时挪作自用的话,还涉及到一个“避税走私”的嫌疑。

    如果过个15年,这个问题很好解决。

    因为统计手段、法治完善程度和技术监控都上来了。

    弄个隔离的保税加工区,比如沪江的浦d保税区、姑苏的昆s保税区,确保进口到这些地区的物料,统统不许流入国内的其他地方,只许在保税区加工完后、走太港原进原出。所有花外汇买进来的东西,只能用于赚外汇,而不是给国民自己消费。

    但是在79年谈保税,显然太不实际。

    所以,要在国内建厂,最大的瓶颈就是“只能建设所有原材料都能在国内找到供应的厂”,如果原材料要靠进口,就完蛋了。

    而同期的湾湾和韩国显然没有这种顾虑,湾湾只有不到2000万人口,韩国也才三四千万。他们很容易统筹,既然赌了国运(地区运)要搞电子产业,那就每年进口个几亿片英特尔和其他顶级芯片巨头的各种高精尖原材料。

    哪怕最后真有两三千万片被用于生产国民消费品了,只要剩下的几亿大头全部是拿来出口的,湾湾和韩国就不怕外汇枯竭。

    在这种大水漫灌的决心下,把国家/地区发展赌在三星/lg或者台积电/富士康身上,也确实可以出成果。君不见如此孤注一掷十几年后,三星一家就能带动韩国全国三分之一的gdp了。

    两地在产业链上向上下游发展了十几年后,终于开始搞自己的芯片,后来三星和台积电也颇为成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