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976 (第3/4页)
着皱眉。 孙策现在拥有的会稽、吴郡、丹杨这几处都算是江南偏富裕的地方了。大族的子弟基本都有机会读书,但就是这样,富春孙家送过来考核的子弟,其中还是有一部分只能算是识字,写不好也读不明白简单的公文。 而那些寒族子弟里识字的更少了。读书识字的成本太高,绝大多数的人还在为温饱挣扎,如今还要再添上一条躲避战乱。 就算是有些寒族子弟得到学习机会了,也学的不错了,也是未必有出头的机会。官员的位置是一定的,在没有科举的年代,想做官唯一的途径是靠官员们推举——孝廉。 寒族子弟想要让当地的父母官举荐为孝廉,其难度远远高过世家豪族的子弟。 但这举孝廉的制度也还是有好处。在当官之前,先被家乡的父老考核四十年的人品:是不是孝顺父母?做事是不是清明廉洁? 被举荐成为孝廉后,朝廷还要对进行考试。孝廉科成为朝廷在恩荫选官之外的、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 吴夫人慢慢捋顺朝廷选官还有吴地的现状,想打破无人可用的窘境,那就只能开办学校,进行速成的初级文化课普及教育。只有全面地启发民智了,以后才有打破恩荫、地方官员举荐这样狭隘的选官限制。 “伯符,靠征辟能独当一面的读书人来吴地做官,能不能征召到足够的人手先不考虑,难处是在天下的读书人就少。我看不如我们自己动手,来培养需要的人才。先做个计划,看看能不能用上三到五年的功夫,教导出一部分能做小吏的,然后慢慢征辟大儒来吴地讲学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