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133 情绪上头 (第2/4页)
这也是北美比赛的一个特点,在欧洲赛季和澳洲赛季都不会体验到的特点。 对此,高文非常有经验。 转身,背对球场,拍了拍球,闭上眼睛,调整一下呼吸,将观众看台的干扰排除出去,同时平稳节奏。 呼…… 长长吐出一口气之后,高文才重新转身,回到底线,准备发球。 二区。 高文看了一眼小兹维列夫的站位,然后就低头拍球。 屈膝!蹬地! 抛球!转体! 然后,挥拍。 整个发球动作行云流水、潇洒飘逸,身体如同苍鹰展翅一般,完全舒展开来,充分的蹬地和精简的挥拍将身高优势全部转化成为力量,重重地朝着网球击打过去。 砰! 内角。 偷袭正手。 其实,在自己第一个发球局里,高文的发球套路相对简单一些,主要以追身为主,没有正反手之差。 部分原因是因为小兹维列夫的身高,尽管脚步灵活,但在接发球环节里,让开身体的动作不太灵活—— 这是青少年时期小兹维列夫留下来的毛病,后来在ATP征战经验丰富之后,这个短板也就得到了弥补。 部分原因是因为高文希望在开场阶段多多打底线回合球,为战术布局、调整手感争取更多击球时间。 但是,从NCAA时期开始,高文最出色也最成熟的一点,就是对比赛的解读,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提速、什么时候应该调整、什么时候应该改变,最重要的是,什么时候应该向对手施压打破对峙平衡。 比如,现在。 显然,小兹维列夫在底线找到了一些击球手感,相较于第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