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_第44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44节 (第2/5页)

   等到了1929年,另一位名叫克莱德·汤博的年轻人才正式发现了冥王星。

    不过提出冥王星这个名词的人却也并非克莱德·汤,而是一位11岁的英国小姑娘威妮夏·伯尼。

    这个小姑娘自幼对古典神话颇有爱好,便建议用主管冥界的神明pluto的名字来命名这颗行星——所以这颗星球的中文名才叫“冥王星”。

    而这位小姑娘也靠着这件事,将自己的一张黑白定妆照永久的留在了史册上。(感兴趣的可以去搜一搜,百度就能看的照片)

    但作为近百年来最具争议的星体之一,冥王星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

    甚至可以说它的发现,只是一篇序章。

    出生在95年之前的朋友或许会记得这样一件事:

    在小二十年前吧,某天忽然就看到了一则新闻,说是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一下变成了八大,冥王星被除名了。

    记忆力再好一些的朋友,可能还会记得这个倒霉蛋被归类到了矮行星。

    这件事儿实际上发生在2006年,当时捷克布拉格举办了一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

    会议上全世界的天文学家投票通过了新的行星定义,正式决定将冥王星进行降档。

    冥王星被降档的原因有七点,比如倾角啊伴星卡戎啊等等。

    但考虑到其中一些内容比较复杂,这里就只提及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因为柯伊伯带天体……或者再直观点说,因为‘冥王星杀手’麦克·布朗的诸多发现。

    柯伊伯带。

    看过科幻小说的人应该对这个词不会太过陌生,比如炸弹仁的书友。

    实际上呢。

    柯伊伯带是太阳系边疆存在的一个富含冰冷小天体的区域,迄今已经发现了超过1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