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_第550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50节 (第3/5页)



    假设地球的速度是v,分光镜到反射镜的距离是d。

    那么过去和回来的速度就分别是c-v和c+v,相当于逆风和顺丰。

    二者往返的时间则是:

    d/(c-v)+d/(c+v)。

    而光束2由于和地球运转方向垂直,所以无论来还是回都会遇到以太风。

    那么时间便是固定的:

    2d/√(c^2-v^2)。

    如此一来。

    光束2和光束1到达观测屏的光程差就是:

    c(d/(c-v)+d/(c+v)-2d/√(c^2-v^2))。

    有光程差,它们就一定会产生干涉条纹。

    接着只要让实验仪器整体旋转90度,则光束1和光束2到达观测屏的时间互换,使得已经形成的干涉条纹产生移动。

    这个改变的量也很好计算,高中物理就学过,是△l=2dv^2/c^2。

    如此一来。

    移动条纹数就是△l/λ。

    迈克尔逊当时设计的干涉仪光臂长度为12米,最终理论上应该移动的条纹是0.37。

    至于结果嘛……

    这样说吧。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以太的存在,迈克尔逊和莫雷也是坚定的以太论支持者。

    而这个实验在物理史上呢,又被称作小泊松实验……

    看到泊松二字,想必大家也都猜到了最终结果。

    没错。

    条纹别说0.37了,它压根动都没动。

    本该证明以太的实验,反倒把以太给反杀了。

    所以这个实验是物理史上的重大节点之一,也是后世那些否定相对论的民科口中必提的另一个实验:

    不过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