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53节 (第3/4页)
具备粒子性,又能在电磁场下偏转…… 这不是带电电荷又是什么? 当然了。 后世的读者想必都很清楚。 这种在真空管内发光的正是阴极射线,原本会在1858年由普吕克发现,由戈尔德施泰因命名。 它的概念无需赘述,因为它的重要性在于帮助人类完成了早期对于射线的认知,后世的应用范围也很广。 但其本身并没有多少特别复杂的地方。 不过比较离谱的一件事是…… 你如果在百度上搜索‘阴极射线是谁发现的’这个问题,出现的答案并不是普吕克。 而是另一个人: 约瑟夫·约翰·汤姆逊。 也就是徐云在副本开始的时候,把老汤错判的那位jj汤姆逊。 天可怜见。 1858年的jj汤姆逊才tmd两岁啊,何德何能可以发现阴极射线? 更离谱的是徐云对这个问题提出过校正修复,结果还被百度给打回来了…… 要知道。 阴极射线的发现也好,命名也罢,都和jj汤姆逊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阴极射线之所以会叫阴极,与它的带电属性无关,而是因为它是一种从阴极发出的射线。 jj汤姆逊的贡献是确定了阴极射线带负电的性质,从而计算出了电子比荷,也就是荷质比。 至于电子的电荷量,则是由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出的——不过这个实验是科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丑闻,一个靠着作弊混出来的诺奖。 当年徐云和小伙伴们在实验室里找油滴找到眼睛痛,数据做出来根本对不上,结果大概是人均挤五十次才出一滴油,说多了都是泪…… 视线再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