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46节 (第4/5页)
。 依旧是以铷原子为例。 铷原子首次获得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95年,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的沃夫冈·凯特利与科罗拉多大学鲍尔德分校的埃里克·康奈尔在170 nk的低温下达成了这个成就。 自那以后。 铷原子方才被大范围的在实验室内开始广泛运用,并在15年后成功脱离实验室,出现在了重力梯度仪上。 但是…… 这么一句简单的描述背后,蕴藏着的是无数前人的汗水,以及超高的制备难度。 铷原子如此,孤点粒子同样如此。 孤点粒子想要取代铷原子在重力梯度仪的位置……或者直白点说,要让孤点粒子具备适配重力梯度仪的可能性,徐云就必须要解决一个最最最基础的问题: 怎么搞出像铷原子一样的量子态? 做不到这一步,那么一切都是空谈。 潘院士也绝不可能同意徐云的立项。 换而言之…… 潘院士提出的这个问题,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面试’。 “形成量子态?” 徐云昨天和赵政国聊完立项的想法后,在夜里便对实cao环节进行了思考。 虽然依旧有很多问题没有结果,但对于量子态这种必须跨越的门槛多少还是有了些解决方案: “老师,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在设备上放置一个塞曼减速器,通过一个反向传播的激光束与微粒进行共振跃迁。” “如此便能初步筛选出合适的孤点粒子,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