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73 新式黏菌人 (第2/5页)
曲线,在56度时,24小时存活率低于千分之3。m.zwWX.ORg 被寄核体控制的黏菌,低温环境的表现和自然生物有些区别,但也没有本质差异。 14度以下,随温度降低,黏菌开始转入半休眠和休眠状态,休眠程度越高,寄核体对黏菌的控制力也越强。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艾莲娜的老家,“鬼”会在冰期诞生,因为足够低的环境温度,可以帮助寄核体在“集合”过程中降低能耗。 这套温度测量表有什么用? 可以解释关于黏菌人的很多问题。 首先,黏菌人的崩溃,并不是因为黏菌“发烧”死亡带来的,而是由于构成人形的黏菌,极大多数无法从摄食食物中获取营养,活活饿死的。 其次,早前使用的散热盔甲,实际是通过降低黏菌的活性为代价,带来延寿效果。 类似于每天坚持锻炼的人和宅居者的差异,很明显,如果两者体重一致,都不吃食物只喝水,每天锻炼的人一定先死。 外置散热体现在黏菌人身上,也一定程度降低了黏菌人的运动能力。 温度决定活性,活性决定寿命,所以最先死亡的都是脑和胸腹核心部分, 这里就产生出两个改进方向。 第一种,试图增强黏菌人的整体性,让原本不能通过摄入食物获得均衡营养的黏菌能“吃饱”,如果能以此让黏菌维持正常的生命周期,黏菌人的单具身体也许能维持三到五年。 其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