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性点慈善家_424 黏菌人一对一生产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24 黏菌人一对一生产 (第2/4页)

物和环境杂质。

    而如果要做成一对一,成功改良后就需要几万、几十万套原浆桶,即使根系能稍微分叉,也没办法对应这么多桶子,布局就存在很大困难。

    为保证黏菌活性,需要单人桶能够滤出液体且不能让黏菌流失。

    细胞级滤网必须用渗透膜,即使黏菌个头较大,也很难用金属加工材料完成水体过滤工作,需要用到聚合材料。

    ……所以说聚合材料是现在发展的大瓶颈,非常多的方面要进步,都要推动聚合物的生产技术,可现在的样子黄金重工仅仅维持装置和人员安全已经费尽心力,暂时没得办法。

    可问题不能放在那不管,不然实验没办法往下推。

    想来想去只能用改性黏菌,直接用生物自身的渗透能力处理废料。

    两只黏菌放在一起并提供营养物质,会形成rou眼可见的分隔,并不会融在一起,同样扩大到群体,两群黏菌也会有明显的分界线,虽然在这条线上会出现细胞相互争夺空间的情况,但整体上可以做到互不干扰。

    它们都受控于寄核体,也很容易做到让两种黏菌互不攻击。

    这样一来思路就清晰了。

    可以参考v型发动机的构造,“连杆”位置用渗透型黏菌,避免“活塞”位置的造人黏菌掉到下方,同时过滤水、食物残渣、代谢产物,这些液体和物质通过渗透型黏菌,流动到“曲轴”所在的液体处理区,凋像树的根系穿过这里就能完成后面的工作,并为自身发育提供养料。

    实际不需要做到v型这么夸张的角度,有个千分数的坡度足够了。

    当然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