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525 所谓成本 (第2/4页)
,加上涡轮增压,已经能突破货物吨位100至150吨(不含车辆底盘)的特种运输瓶颈。 实际如果把400公斤的发动机放大到800公斤,现在就能做出更强劲的东西,只是暂时没那个需求,可万一啥时候要复刻主战坦克、自走炮、高机动装甲车之类有越野需求的重型玩意,没有这种技术积累还真不行。 现行军用的225千瓦机,和当年160马力(千瓦大马力)要带履带轻装甲车的东西,已经完全不在一个次元。现有的军用装甲车是8轮车,整体重量几乎是当年轻装甲车的两倍,在防护力有质的提升同时,越野能力还上去一大截,已经不需要可拆卸式的后半装甲减重了,一体化车壳又能把整体防护力进一步提高。 【鉴于大环境如此, 只是什么时候需要坦克或自走炮,还要根据战略战术需求再讨论,动力本身已经不是瓶颈。 从这里很容易了解到,虽然同为直列六,其实汽车厂就有着非常多的选择。 对境外许可的发动机,一直是400公斤级180千瓦机,既第二代量产的六缸型号,优点是生产总量大工艺成熟,即使用更差的油料,也能保证足够的可靠性,有利于建立用户口碑。 被人彷制什么的难以避免,不过这东西的门槛比单缸机可高太多了,没有配套工业,想彷制还差着东西。 现阶段,直列六对境外销售的定位,是作为汽车厂的一份生产补充存在,补充境内需求不足的部分。 而这个官营厂所谓的需求,和正常厂家并不一样。 官营厂商受工业部直接行政管理,商业部直接拨款维持,他们所谓的需求是「从生产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提高技术,顺便保持设备稳定按需调整产能」的需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