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1章 复设东胜卫? (第6/8页)
过黄来福有这个心思,在五寨书院中开办专门的军事学科,聘请军官们,传教自己的心得,形成书册,这样好培养一些专业的军事人员,参谋人员,后勤人员等。这个时代的大明军将,多是各搞各的私人参谋体系,没什么全国的整体制度。虽然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有开办专门的军校,兵部的职方司,也有某些军事测绘的职务,不过都不专业,不能推广,多还是依靠将官们私人努力,所以古时多有什么军将世家,名将之称。 黄来福手指移过清水河与准格尔旗后,停在了塞外东胜与镇虏两个地方。这二地,是明初山西行都司,在塞外设的卫所,眼下都荒废了。在山西行都司的建制中,东胜称东胜卫,镇虏称镇虏卫。在他们的上面一些,在后世的和林格尔县城,还设有云川卫,统管包含归化到大青山等大片地界。在镇虏卫右边不远处,还设有玉林卫。 看地图就知道,这些卫所都在要害地点,他们的设置,也曾经有力防护了山西镇及大同镇,还有宣府镇的安全。特别是东胜卫,位于黄河东北岸边上,离归化城140里,离老营堡约二百里,威镇黄河两岸,并辐射周边数百里之地,地理位置重要。 历史上的东胜卫于洪武四年初建,城墙高近十米,城周边长十六里,雄居于边塞之上,东胜卫的建立,将大明边防线大幅度北移,大大防护了内地的安全。 可惜明中叶后,大明势力内缩,更由于东胜卫离内地太远,补给不易,加上蒙古人的sao扰严重,最后不但东胜卫,还有镇虏卫,云川卫,玉林卫等边塞卫所,全部都放弃了,大明只依靠长城九边,作为内地的防护。没了这些缓冲地,九边内地直接承受百年的战火便可想而知了。 大明现下顾虑太多,也无力恢复这些卫所,不过对于黄来福来说,复设东胜卫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