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小领主_第二百四十四章 都兵临城下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四章 都兵临城下了 (第9/9页)

战的尾声。

    吴国的参战,等于让炎黄集团的军事力量打破了南北地域的间隔,在吴国的示范作用下,南方诸多小国被吴国胁迫,不得不赶到郢都城下,参与这场世纪大战。

    世纪大战的开场是用一柄罕世宝剑作为开场白的,这柄剑名叫“太阿”。

    细论起来,太阿剑并不见得比赵氏冶炼出的共析钢骑兵剑更加出色,但这场战争总要有个理由,霸主国元帅遭到刺杀,这就是最大的战争理由。

    春秋时代,战场上弥漫着彬彬有礼的贵族气息,交战双方总是寻找自己说得过去的战争理由,虽然如同宋襄公一样,愚昧到极点的仁义措施是被人耻笑的,但只要有机会,贵族们总是希望把锋利刀剑裹上一层糖果,把恶狠狠的势不两立包裹上一层礼仪道德。

    两国交战,战场上分个你死我活,到无可厚非。谁胜谁败,纯粹是自己的力量强弱造成的,但如果正面战场上打不过,却要施展卑劣的刺杀行为,这在统军将领们看来,是无论如何不能容忍的,他们能够承认战场上的失败,却不能容忍敌方将领使用刺杀手段来让自己取得胜利,毕竟,所有的统军将领都怕这一点。

    兵临城下,齐策驾着战车来到城门口一箭之地,他慷慨激昂的谴责楚国的卑劣行为,并责骂楚国在正面战场上无法取胜,竟然派遣刺客企图刺杀霸主国的元帅赵武……

    当然,这起刺杀行为究竟谁是幕后指使,晋国人已经懒得细究,但刺杀的是楚人,刺杀之后,获益者是楚国国王,所以从逻辑学上说:这场刺杀行为理所当然是出于楚王的指使……至少楚王支持的舆论范围,纵容了这种刺杀思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