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六十五章 四大炮台 (第7/9页)
于一体的江阴要塞。 其土木工程纵然庞大,但是实际成本也不会太高,甚至加把劲的话,估计年把时间也就差不多可以搞出来了。 但是真正的难题不在这里,而在于上头的火炮。 通常来说,拥有这些江防炮台里的火炮,自然是清一色的长管重炮的。 九斤火炮都嫌小,最好是十四斤乃至十八斤,二十四斤等重型加农炮。 但是,这些重型加农炮的产量却是有限啊! 说实话,在东进战役之前,甚至在拿下金陵城之前,大楚帝国的军方也好,工业部也好,都是没有太多的考虑到大口径长管加农炮的研发和生产工作。 因为汉天兵工厂,襄阳兵工厂的火炮总产能是有限的,当时的工业部下属各兵工厂,连海军所用的九斤舰炮以及十四斤舰炮都造的很少,绝大部分的产能都是用以生产两斤半、五斤、九斤野战炮的。 东进战役发动之前,整个大楚帝国里所生产出来的十四斤重炮,也就四门! 并且这四门十四斤舰炮,本来是作为海军预定的大型战舰所使用的,但是后来大型战舰没影,加上东进战役里陆军攻坚的需求,因此这四门十四斤舰炮被安装上了野战炮架,被陆军当场了攻城重炮使用。 后来又被拉倒了阅江楼炮台上充当江防重炮使用。 等到拿下金陵城后,面临着明军水师随时都能杀过来,而海军那边又不够给力的情况下,大楚帝国第一次深感有江无防的尴尬。 金陵战役后,罗志学亲自下旨,要求工业部方面加速大口径长管火炮的研发以及生产工作。 如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