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六十九章 孙启年中举 (第1/6页)
大楚帝国承顺三年,明崇祯十年。 三月九日,楚国会试放榜,这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作为大楚帝国的第二次会试,也是第一次同时有两千多名举子参加的会试,其竞争力度还是非常大的。 哪怕是大楚帝国因为官员缺乏,也是为了笼络更多士子的心,其中试的人数比较多,但是也不可能把每一个人都录取。 这一科会试,大楚帝国一共录取了四百多人,整体录取比例在六比一。 其中进士科录取的人数最多,足足有两百八十余人。 其次是法务科录取的人数有一百二十人。 格物科因为报考的士子比较少,因此录取的人数也不多,只有六十人。 但是从录取比例上来看,其实上述三科是呈反比例的。 进士科的录取比例最低,竞争的难度也最大。 法务科其次。 而格物科的竞争最小,一共也才一百二十人报考,结果就录取了六十人,整体录取比例达到了二比一。 上述录取的士子,在三天后集体参加了殿试。 就和传统王朝里的殿试一样,殿试之中只要不是表现的太过差,那么一般都不会再落选,更多的重要还是为了排最后的名次。 科举名次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了是进士及第还是进士,又或者是同进士出身,直接影响到后续的职务安排。 按照之前通报的消息,各科状元,都会被授予从六品的品级,其他人也会被授予正七品。 这一套东西,还是效仿了传统科举的制度。 罗志学虽然对科举制度已经进行了改革,并且还准备进行更大力度的改革,但是也不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