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艺时代_第163章 带领《当代》走向更高的那个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63章 带领《当代》走向更高的那个人 (第1/7页)

    如果有人在若干年后用回望的角度去看1983年《当代》第一期刊物的内容,大概率会用上“神仙打架”这一类词语来形容。

    何云路的《新星》和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固然让人惊艳,但两人后来的发展稍显后劲不足。

    在这一期当中剩下的几位作者,表现同样不俗,且在日后的发展中更加稳健,成为中国当代文坛殿堂级的人物。

    于华是林为民一手挖掘出来的作者,最开始连作品发表都做不到,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他做到了两部中篇同时发表在《当代》这个顶级文学刊物上。

    《十八岁出门远行》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这两部作品非常有他早期作品的特点。

    他的这两部作品跟马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属于这个时代的先锋派,作品侧重于展现文字的实验性、游戏性,还有叙事逻辑的各种反转,技巧更倾向于电影创作中的蒙太奇手法。

    但跟马原不同的是,于华在叙事结构上又保持了一定的克制,并没有走入极端,这就造成了他的在内容性上更高一筹。

    同时他在写作时更偏重意识、思维和心理的描写,有一种绝对客观的冷静叙述,毫不避讳的描写血腥暴力。

    这样的写作手法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风格,让人过目难忘。

    如果说何云路的《新星》在某种程度上是沾了改革文学的光,马原的《LS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是胜在了叙事的新奇。

    那么于华的胜利则更多的是在他独特又沉稳的风格,有读者在来信中用“成熟”这个词来形容于华的创作风格,林为民对此深表赞同。

    前楼的谢明清在看完于华的这两篇作品之后调侃过林为民,说有什么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