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22节 (第2/4页)
好好作答了。 纪元磨墨的时候,已经在思考第一题。 考场上,四书的题目大家都一样。 第一题为,后生可畏。 此话出自《论语》第九章。 单看这四个字,自然会想到如今的用法,夸赞年轻人有勇气,值得尊敬。 但此章原文却是:“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意思是,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尊敬的,但谁知道现在的年轻人不如以前,四五十了还没有好的道德名声,也就不足以畏惧了。 大家都知道,孔子对学问的态度,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用今日的话,就是有些厚古薄今。 用现代人眼光来看,便是对孔夫子,也会说一句,要懂得取之精粹,去之糟粕。 但如今是不能讲的,至少不能公开讲。 要纪元讲,他才不信什么焉知来者不如今也。 今天的人怎么就比不上以前的了? 他更信那句话,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但这是科举,真写下来,他可以直接被拉出去砍头了。 如此气势恢宏的诗句,也不是他这个小学生能写出来的。 之前学究讲,要揣摩考官的心思,自然也要揣摩朝廷以及执政者的心意。 纪元写下,他有生之来头一次的“断章取义”。 “圣人于年之少者,以有成期之,以无成警之也!”1 孔夫子这么说青年人,是因为对他们有期望!说这种话,也是为了警告他们!不要一事无成! 纪元半点也没有心虚。 不过也理解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版本的经典解读。 实在是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啊。 比如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