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师_一百一十三章、桑田宝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百一十三章、桑田宝地 (第2/8页)

阳方向沿耒水逆流而上,在山外下船,再翻过两道山口走大约十几公里的山路,可以到达这个地方,那应该是古时最便捷的交通方式。

    如今时代不同了,假如游成元与游方也从衡阳方向这么过来,按古代的方式恐怕至少也有大半个月,如果是运送货物建材的话时间就更长了,可见当初千年绵延的人工浩大。只能推测这里可能是某贵族世家的封地,或者是其发迹的祖源地,这才能解释的通。

    这一切应该是古楚文化所缺失的重要一环,甚至也涉及到先秦时中国具体的行政疆域范围。近几年流散到古玩市场的很多文物渐渐引起了考古部门的注意,这才有专业人员到这一带进行考察,可惜已发现的墓葬被盗掘损毁严重,很多有历史文献价值的文物不是被偷走了就是已在盗掘过程中损毁了。

    很简单的道理,先秦两汉考古中最有文献价值带铭文的青铜器,也是盗墓分子的最爱,至于其它的更有史料价值的壁画、彩绘、竹简、帛书,只要墓室一打开,很快就会损毁,很难保存下来。而盗墓贼也不可能像考古工作者那样,以抢救为目的进行发掘,随时记录与保护,只是把所有能带走的值钱东西尽量带走。

    此处山高皇帝远,而且交通不便,古墓葬群的发现以及文物盗掘都在地下进行,直到去年才引起关注,于是有了池木铎带队的这个考古小组前来。池木铎一到有两大惊叹,其一是此地的深山墓葬群规模如此之大、年代如此之久远、价值如此之高!其二是此地盗墓风气之猖獗令人目瞪口呆。

    由于交通的原因,费居村是通往那一片深山谷地的必经之路,盗掘“工作”被这个村庄完全垄断了,不许外人插手。这个村子里的青壮年这几年很少打工,也不老实种地或是搞土特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