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章 自是功成藏剑履(12) (第2/6页)
—由于大漠瀚海大家都没兴趣,中段国界的划定是最早完成的。 至于新界西段,由于太靠近兴灵,尤其是直插兴灵腰肋要害的青铜峡,乃是辽人所必争。最后经过一番争吵之后定下来的约定,青铜峡依然归属于宋人,但自青铜峡峡口向南五十里内,宋人不得修筑任何城寨。 依据澶渊之盟,大宋如果要修补河北、河东边界上的城垣,必须要通知辽国,同时边寨也不得增筑。胜州的军寨也是依据这一条款,在划界条约签订后,便不能再随意增筑。青铜峡不得修筑城寨的条约,则更为苛刻。这就使得官军只能驻守在西南方六十里,黄河河谷要宽阔得多的鸣沙城。那里地势远比不上险要的青铜峡,必须屯驻两倍乃至三倍以上的兵马才能够保证抵挡住辽军的侵攻。同时这个约定,也让迁移到青铜峡南河谷的数万西夏残部,无法安定下来。 不过只要鸣沙城在手,黄河河谷南方的泾原、秦凤,西方的熙河、甘凉,这四路依然不用担心辽人兵马的威胁。这等于是可以将之前秦凤、泾原、熙河三路的守御力量集中在鸣沙城一点上,说起来却也不能算太差了。 这样一份虽不占便宜,却也不吃亏的条约,澶渊之盟以来,这还是第一次。按从东京城中传回来的消息,天子和两府对这份划界条约十分满意 参加了划界使团的官员们为此兴奋莫名,趾高气昂的挺胸叠肚。仿佛大声了一场大战。 可是话说回来,如果将兴灵的损失一并算进来的话,那就不是不吃亏,而是吃了大亏。 “边界是打出来的。没有大刀长枪压阵,笔管子争不来一寸地皮。”折可适低声冷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