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六十三章 公知登场 (第1/4页)
公知势力登场! 这个词怎么来的呢? 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做了一期专题“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 将公知定义为: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分子,或者是对社会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行动者,理想者,谏言者。那会是一个褒义词。 后来成了一个贬义词。 概念发生了变化,现在一提起公知,哦,都知道说的是哪类群体。 并且这类群体不是2004年之后才诞生的,人们回溯既往,惊悚的发现早在90年代他们就已经存在了! 创造了如:‘日本夏令营’、‘德国下水道’、‘美国小护照’等一系列传世之作。 现在,这些人亮相了! 甚至可以说,是第一次成规模的在国内互联网上,因为一个热点话题而集体登场都是被钓上来的。 肖教授先发了一篇‘审丑过敏症’,被挂在了社区首页。 闪亮亮的加V认证: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嚯! 网友们惊讶于这个身份,但也纷纷表达不同意见。 “凭什么让我们别有审丑过敏症,而不是让那些创作者去创作美好的东西?” “开放创新不等于刻意丑化,有眼睛的都能看出来,吕燕那造型就是在刻意丑化!” “这就好比第六代的那些地下电影,专盯着自己家的垃圾堆拍,然后谄媚的迷去国外评奖,得洋大人一声G000便觉高人一等!”这些还算讲理的,但网友多种多样,有的直接开骂了。 “滚你娘的审丑过敏装你妈啊,揣着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