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_第七百八十一章:想必你们也看出来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八十一章:想必你们也看出来了 (第3/7页)

钰在推行每一项政令的时候,依旧斟酌再三。

    毋庸置疑,这其中,财政问题是重中之重。

    治国之道,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最紧要的,无非财政与吏治而已。

    国库有钱有粮,官员能奉公自守,国力自然蒸蒸日上。

    上林苑一事,说白了,是吏治的问题。

    朱祁钰心里清楚,像是陈庸这样的人,朝廷里大把大把的。

    身在一个冷清衙门,前途无望,满脑子只想着怎么捞银子,保官位,贪腐行贿两项全能,但是唯独不会好好做事,这其实是如今很多衙门的现状,尤其是地方上,这种状况并不罕见。

    而且说起来,这种风气之所以会兴起,其实和王振脱不开关系。

    往前倒太宗,仁宗,宣宗朝,别的尚且不说,至少吏治尚算清明,这其中既有洪武朝严刑峻法的威慑,也有历代天子的约束。

    但是到三杨逝世,朱祁镇偏听偏信,任由王振擅权,短短几年的时间,吏治便受到了彻底的破坏。

    王振大肆收受贿赂,凡入见者,少则需进百两,多则上千两,令官场之上,行贿之风盛行。

    卖官鬻爵,将朝廷官职明码标价,更是让铨选制度形同虚设,无数德行不修,只知溜须拍马之辈走马上任。

    这些人到任之后,对上阿谀奉承,大行贿赂之风,对下盘剥百姓,消耗民力,令官场风气污浊不堪。

    朱祁钰当然能看得出来,刚刚在殿中,陈镒感叹于他对吏部的轻拿轻放。

    但是,除开对王文的偏宠,朱祁钰更清楚的是,去岁的京察,本质上并不是一次彻底的以澄清吏治为目的的行动。

    那个时候,他刚刚登基,朝中有大量顽固的太上皇一党,与其说那是一次整饬吏治的行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