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常音乐家_第1270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270章 (第3/3页)

 毕竟,这开头属实太经典了。

    俗话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但悲伤带给人的难受却惊人的一致。

    这首曲子来入手华夏民族乐,既可以避免太多冷门乐器,又可以更方便的感知华夏文化韵味。

    在海外,这首曲子实际上也非常的有名。

    这一次,虽然乐团还是那个乐团,但换了个指挥以后,这悲伤的质感明显不一样了。

    悲伤的表现方式是可以有很多感觉的。

    在格鲁伯的风格影响下,这次民族乐团演奏的二泉映月,颇有一种非常东西合璧的感觉。

    带有不少维也纳的质感。

    维也纳人在艺术的表达上很有一种抒情与乐观。

    所以,即使展现“悲”的感觉,依然浪漫抒情。

    并且可以隐隐约约的感觉到,悲伤之下是蕴含一种希望的。

    当这种希望在悲伤的冲击下,如梦幻泡影般破碎后,带来的那种“悲”更加触动人心。

    什么样的悲伤最悲伤?

    自然是有着快乐做对比。

    有着美的对比。

    然后将美与快乐撕碎,这便成了“悲”。

    而格鲁伯独属于维也纳人的那种乐观,更是让《二泉映月》变得精髓起来。

    二泉映月,可不是纯粹的悲。

    而是一种悲凉中,隐含着对幸福的向往,光明的渴求,自由的追寻。

    这是一种泣求。

    以及于悲凉中展现出的一种抗争精神。

    这才是二泉映月的神髓!

    有人觉得二泉映月就该是纯粹的悲,那其实是一种误读。

    如果单纯是悲,那么二泉映月永远不会成为华夏音乐的传世经典。

    因为华夏文化从来不会是如此的浅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