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还我河山_第1453章 不得不去的理由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53章 不得不去的理由 (第4/5页)

个大火堆疾奔。

    当然,究竟是火堆将飞蛾当成燃料,还是飞蛾用尸体堆灭了火堆,这是中日双方谁都无法预料的。对战的双方都已经翻出各自的底牌,日军的底牌目前明显占优罢了。

    柳川平助的战术计划对于淞沪中国军队极为致命,也为他在曾经时空中飞黄腾达奠定了基础。但若说他是军事大家,那却也未必。

    别说他一个区区陆军中将,就是放眼整个日本,能堪称军事大家的,有吗?

    在二战中,日军是公认的“战术一流,战略末流”。1937年7月,一厢情愿地以为挑起“卢沟桥事变”,中国还会像以前那样忍辱退让,殊不知“西安事变”之后的中国,坚决抗日已经成了全中国上下公认的主流看法,在全中国汹涌的抗日情绪下,“卢沟桥事变”怎么还可能像过去那样收场呢?而在华北的冲突全面扩大后,本来日军的战略方向是由北向南,这样一马平川而且由高到低的地形能更好发挥日军的机械化优势,但是随着“八一三事变”爆发,作战的重心又转向了华东,战略进攻的方向改为沿长江由东向西,这一带连绵起伏的丘陵和纵横交错的水网,大大限制了日军的机械化优势,从而陷入了持久战争的泥潭。可以说,日军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大战略,完全是脚踩西瓜皮——踩到哪里滑到哪里,甚至是被中国的战略牵着鼻子走。

    如果非要从癞蛤蟆堆里面挑只青蛙出来给日本人脸上贴贴金的话,那勉强还算是有一个,那位咋说玩儿的还有点儿花。

    实际上,当时日军高层存在两种意见分歧:一种主张利用“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全面扩大侵华战争,彻底征服中国;另一种意见则是认为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