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54章 死后愿做沙场鬼,生前不作故乡人 (第3/5页)
刘浪在这个时代不过是个26岁的年轻人,放在未来也不过是个嘴上无毛的愣头青,但历史的书卷,却注定让他比这个时代的人多了80余年的经验和智慧。 历史上,对郭汝栋这位迎接红色部队进入蓉城的将军评价并不多,但其指挥的第43军麾下仅有的那个被称为26师的步兵师,却是赞誉有加。 整个第26师甚至已经被做为出川的数十万川军的旗帜之一,因为其在淞沪战场一战,整个战争初期赶赴战场被其余诸军戏称之为“双枪军”的川军被所有人正视,包括他们的对手日本人。而这,用的却是他们的牺牲换来的。 用1938年3月军事委员会武汉军事会议检讨第一期作战得失,对师被评为淞沪会战战绩最佳的五个师之一26师的定语所说的:其作战之顽强牺牲之惨烈,足以彪炳史册。 而所说的顽强和惨烈,是什么呢?除去辅助部队和壮丁,全师参战的5000战斗兵种只有600人站着走出阵地,4名团长中阵亡2人,14名营长伤亡13人,几乎是,十不存一。 这样的军队,这样的指挥官,哪能不让人尊敬? “柳记者,言重了,言重了。”柳雪原的赞誉,就连陆军中将也忍不住有些受宠若惊,脸上挤出的笑容彻底变为欣悦。 不是柳雪原有多大的官儿,而是柳雪原这个战地记者几乎已经成为中国宣传抗战方面的一面旗帜,凡是从她的笔下写出的部队和人,最终都成为了老百姓眼中的民族英雄。无论是长城抗战中的独立团,还是晋东战役中的第17师,第129师,第3军,包括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大头兵,全部成了英雄。爱读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对于军人来说,其实没人想成为英雄。成为英雄的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