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我用副职加天赋 第141节 (第8/8页)
方,将题目亮了出来。 “先天之才与后天之学,孰轻孰重?” 殿试只有一道题目,考试时间是一天,当天出卷当天出成绩,由文武百官和乐皇乐后批阅。 奉天殿已经准备好了笔墨纸砚,五十位进士各自落座,开始看题。 看完题目,宋福禄微微一笑,下笔就开始写了起来。 这样一道题目,刚好对应着一首千古名篇,还真是巧啊。 不过宋福禄的脑海中可是记了不少前世的千古名篇,就算这一首对不上,也可以选择别的,只能说博学多才的人有优势。 伤仲永! 这是宋福禄给出的答案,千古劝学名篇,从古代流传到了现代,成为教育史上必背的篇章之一,被很多文坛大佬所推崇。 “清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关于伤仲永的故事,唐县有类似的神童,不过并不叫这个名字,宋福禄所用的为化名,这也是文坛所允许的。 文坛的很多故事本就出自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并非完全照搬现实,否则文坛就没有那么多好作品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