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章 某人的尾巴 (第2/7页)
科技的通讯行业创出一番事业,对于刘长河来说也是喜闻乐见的事情。 结果,梁海平虽然逃过了路安总经理的帽子,却被刘长河拿东北机车厂成功改制当例子,安上了一个路局扭亏办主任的角色,硬生生的拖进了这潭浑水里。 在八十年代末。生产传呼机、建立传呼台这种事业的格调。相当于二十一世纪一家企业生产、研发可穿戴的智能通讯设备,算得上是时髦值奇高的业务。 刘长河举着高科技的大旗在改组亏损企业时倒是顺风顺水,毕竟前途一片光明不是,不过等到路安组建完毕之后。事情就有些不对味了。 刘长河也算有良心。给了路安半年的缓冲期。半年之内,路局负责路安集团的人员开资,半年之后。路局彻底撒手不管了,路安将自己在市场上找食吃,多赚多发,少赚少发,赚不到就得饿着。 连蒙带骗,刘大局长算是把减员增效的第一刀砍下去了,不过梁海平也随之掉到了坑里。 毕竟当初成立路安的幌子就是拿着通讯当主业,虽然路局没用正式文件确认这一点,但这事在路局内部g" />本就是半公开的,无论刘长河、梁海平面对路安新业务的询问虽然没有明确承认但也都没否认过。 当然若非梁海平神通广大的从东德搞到了25s双层客车和243型电力机头,奇迹般的把濒死的东北机车厂变成路内最赚钱的企业之一,梁海平的言论也不至于有这么大的号召力。 八、九十年代的共和国是个草莽英雄纷纷并起,大规模演绎传奇的时代,这个时代里一旦一个人被评价为“能人”,其影响力往往会超出本行业大的没边,远非后世的大v或者互联网英雄们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