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侯门贵妾 第155节 (第2/6页)
没想到,马车辘辘到了海边盐场竟也走了近一个时辰。 汪彤儿下了马车,远远望去海边晒盐的场地,还蛮震撼的。 满目都是书中所描绘的古代煮海盐的盔形器,跟几百个正在烈日下劳作的盐农。 作为一个现代人,肯定知道现在海盐的晒制方法主要是“盐田法”。 该法需要在气温高,光照充足的地区选择地势平坦的海边滩涂构建盐田。盐田一般分成蒸发池与结晶池两部分。 在每月的大潮至时,将海水引入盐田的蒸发池,经日晒蒸发到一定程度时,再引入至结晶池,继续日晒,随着时间的增加,海水渐渐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继续曝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结晶。这时的晶体就是粗盐。 古代是用盐灶、卤水池、淋卤坑、储卤坑摊场,利用涨潮时把海水引进来,一次举火煮盐的产量能到一千斤。整个渤海南岸的海盐年产量能到五十万斤,参与制盐的工人能到五六千人。 可是,溱州就这么大的滩涂可以煮晒海盐,一次也就四五百人,每次举火煮盐也就二三百来斤,再被盐商克扣,成品盐出来就更少了。 因此,这么多盐根本是供不应求的,价格肯定也是昂贵的。 这时代的盐跟现代人食用的细颗粒白花花的碘盐不同,都是那种米黄色粗花子盐粒,且杂质还挺多。 汪彤儿根据潮涨潮汐跟大潮小潮的自然规律,从小包里拿出她画的现代盐田的图纸,再在旁边添上三个字:蓄水池。 知府大人亲自驾临,盐场的俩个三四十岁的管事立马赶了过来。 两人对着宁知府一揖到地:“小的见过宁知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