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五章 银胎烧蓝 (第5/6页)
、元、明以来,清代的复合工艺亦很发达,其制作工艺包括了范铸、锤揲、炸珠、焊接、镌镂、掐丝、镶嵌、点翠等,并综合了起突、隐起、阴线、阳线、镂空等各种手法。金银器还与珐琅、珠玉、宝石等结合,相映成辉,更增添了器物的高贵与华美,应该说,清代金银工艺的繁荣,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工艺技法而又有所发展,并且为今天金银工艺的发展创新奠定了基础。 近些年来,有部分清代金银器品种出现在了拍场上,这其中上拍较少的银烧蓝倒是应当引起广大藏家的重视。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实物是清雍正年间的银烧蓝五福捧寿八方盒,已有宝蓝、浅蓝、浅绿、红、黄、白等色珐琅,透明性良好,颜色透彻,属于成熟期产品,故其起源应不晚于十七世纪末。 景泰蓝工艺与烧蓝相似,不过由于蓝料的成分不同,景泰蓝最终形成的“蓝”没有烧蓝那种水彩般的透明。银胎珐琅工艺多用来制作盒、罐、瓶或是小型摆件,制品可以根据需要镶以玛瑙、松石等做装饰。银具有贵重和坚固性,而珐琅釉料晶莹、光滑极具装饰性,同时也具有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早期的银烧珐琅工艺品,是由清代内务府广储司设的“银作”来生产,这些工艺品都是为皇宫贵族服务的,因此在这类作品上我们是很难看到古代工艺大师们的名字。直到清晚期,民间银铺才开始烧制这种器皿,银胎珐琅的制作,是集冶金、铸造、绘画、焙烧、錾刻、锤揲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缺一不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