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48章 又发了一笔横财 (第2/4页)
众所周知,在古代,各朝各代对于盐的控制,就像后世管控毒粉粉那么严格。 因为盐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掌控这个,就能掌控税收,王朝的大量收入,都靠盐这个东西。 可这玩意到了后世,就变成了随处可以购买的地步,李胜打算在沿海修建大型盐场,通过晒盐等方式获取大量食盐。 内陆也有一些制盐场所,比如蜀地的卓筒井,盐都等地。 至于那点税收,李胜可看不上,这半年来,光是航海贸易,就为李胜带来了千万两银子的收入。 要知道在崇祯年,一年总共的收入也就两千多万两,这其中还有很多东西压根就不是钱,比如上交的粮食,而李胜手中可是真金白银,意义可不一样。 而且这两千多万两银子,崇祯还没看到,估计就已经花完了,首先是各地的藩王,其次便是各边军的军饷,官员们的俸禄等等。 一年到头两千多万两银子,最后还要负几百万两,这样的王朝,没有救的了。 李胜就不一样了,手中全是现银不说,额外还有税收上交,至于那些明朝的猪王,李胜可不负责。 淮安府内的文武官员,被李胜处理的也七七八八了,政事总不能落下,想了想,他觉得有一个人应该非常的合适。 蓬莱知县史惇,就是那位自愿降职任用的崇祯十五年进士第一人。 近一年的时间担任蓬莱知县,政绩不错,蓬莱海港的贸易更是搞得火热,一个县的税收甚至比陕西一个省还要多。 调来淮安担任知府,也是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