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第一百二十六章 手抄、雕版与活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六章 手抄、雕版与活字 (第2/4页)

印刷。

    在元代时期,王祯解决了木制活字的问题,为木活字印刷实用打下了基础。

    可无论是元朝还是明代初期,活字印刷,都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配角,对于司礼监经厂而言,最主要的印刷方式,依旧是雕版印刷。

    事实上,在古代的典籍传承方法上,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只能排在第二、第三。

    真正的主流,是手写……

    只是,手写也不能是发明啊。明明最为主流,大佬牌面,可怜的,几乎没人想起过……

    若是你去明代初期某位官员的书房逛逛,里面有书一千册,拿出来统计下:

    这本是手抄本,哦,还是手抄本……

    算出来了,手抄本六百册。

    雕版印刷本,也还不错,有三百八十册。

    至于活字印刷本,只有二十册。

    算下比例,活字印刷的书籍,占比只有百分之二,嗯,其中很可能有几本还是自家族谱……

    古人都喜欢抄书,即能锻炼书法,还能学习学问,最主要的是,省钱不是。

    当然,抄书不省钱的也有例外,那就是明代历史上的《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全书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动员朝臣文士、宿学老儒超出两万一千六百余人。

    这本书可谓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手抄本,约三亿七千万字,全部都是人工,一笔一画手写出来的。

    朱允炆打造中华书局,直接奔着钱去的,若是选择手写的方式,那猴年马月能赚到钱去?

    活字印刷成本低,cao作便捷,应该使用活字印刷?

    不,成本低,只是隐藏在少量刊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