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千一百零三章 喜欢做官 (第4/9页)
所得的意念上则有善恶在。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其正是要恢复人性本体的功夫。 这也就是钱德洪理解的‘致良知’。 钱德洪拿这一句话请教王阳明,王阳明说了一大堆话,钱德洪听得云里雾里的。 王阳明说,良知的本体原本非实体,是依附于实体之中。犹如太虚的存在,但不见其形。在太虚之中,日月星辰,风雨露雷,阴霾饐气,何物没有?但是,又有哪一物能足以堵塞太虚?而人心的本体也是如此。太虚不见其形,但人的心中能够在一瞬之间感知它的存在,不费丝毫气力。 陶望龄继续道:“其实绪山先生此道通过格物的功夫来致良知,实乃逐物,你怀着功夫去‘致良知’,时刻问自己‘致良知’否,敢问就‘致良知’了吗?就好比入睡的时候,时常醒来问自己睡了否,就足以证明自己睡着了?” “近溪先生之学,重本体轻功夫,如同睁着眼睛睡觉,非达者不能为之。绪山先生之学,重功夫轻本体,越有心睡却睡不着。本体何在?阳明先生有言,本体如太虚,不见其形,但心中却有一瞬间可以感知,不费丝毫气力。” 听了陶望龄之言,众人都是忍不住鼓起掌来,连林延潮也露出欣慰之色。 陶望龄之言等于批驳了当今王学最盛行的两大学派的错误。 “是以先儒从不谈功夫至本体之法,只谈功夫,正如王学的致良知。因为要功夫至本体,是有心而入无心,功夫到了本体,又何必去问?再去问,则有二心,不能尽心。” “天下之学,有公知有独知,从公知上学,那是理,是功夫,从独知上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