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大师的古代生活_分卷阅读15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57 (第1/4页)

    然说心里有数,但没见到题目前总会有些许担心,现在看到了,反而放松下来,一眼看过去,大多数他都有印象。

    宋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大小年,这个大小年不是指年份,而是指该年举行的科举考试试题难度有区别,有的年试题非常难,就称之为大年,这一年选出的进士会更容易受到天家的重视。

    而反之,就是小年。大小年是交替出现的,上一次难了,这一次就会简单,上一次简单了,这一次就会难。说不上是为什么,但这个规律在赵匡胤之子继承大统开始逐渐形成,到当今天子登基三十年,已经非常稳定了。

    所以很多自负才高八斗之人,是不会参加小年的科举的,也就让大年科举的竞争变得十分激烈。每次考试只取前一百名,府试通过的一百人有参加院试的资格,院试前四十名为廪生,四十到六十为增生,六十一到一百为附生。

    这一百名就是本地当年的全部秀才了,然后再参加乡试,难度加大,依然只取前一百名。乡试是省级考试,一个省包含的城很多,乡试前一百的每个人都称得上百里挑一。

    今年的科举就是大年,和李恩白竞争的人有很大一部人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大年的难度之大,哪怕是最后一名都能在小年进入前十名。这也是他在县试取得头名之后,县令十分重视的原由。

    不过虽然重视他,县令却没有过早的接触他,一方面李恩白能不能考中秀才还有不可控因素,另一方面,李恩白的户籍在这里,早晚他们都能打上交道,没必要过早的打扰李恩白。

    李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