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9节 (第2/6页)
“黔首说不动、说不通。” “那就换条路。” “他们在外拼杀,大多不是为了什么功名,为的只是改善家里的情况,以及给子孙后代提供更为优越的环境。” “正因为此。” “我的建议才有可行之机。” “而这只有关中老秦人才有推行的基础。” “老秦人手中大多都有一些田地,虽不能真的解决温饱,但只要不每年交非常高昂的口赋,一家的口粮是能保住的。” “所以他们是有接受自家孩子上学的条件的。” “不过……”嵇恒抬眼看了看扶苏跟胡亥,摇头道:“直接这样推行,受到的阻力将会无比大,因为这撼动的是整个‘士’的阶层,以及因此受利的‘吏’,牵涉面之广,是牵涉整个关中的。” 扶苏从席上站起,缓缓道:“所以先生让二弟等人做识文断字的书籍编纂,为的就是不引起‘吏’的不满?” 嵇恒点点头道:“吏的任选,大秦过去是通过学室。” “学室学的东西很多,除了识文断字,还要写公文,算术、军事等等,学室制定下,大秦培养一名合格的‘吏’成本很高,一来朝廷担负不起,二来‘吏’的阶层也会对此不满。” “因为学室只有相对高爵位的家庭才能进入。” “而我的建议却是让大多寻常家庭的黔首,也能将自己孩子送进来,这岂非大大降低了入学门槛,也会大幅提高‘吏员’的竞争,他们一定会对此生出极大的怨念。” “所以想真正推行此策,必须要经深思熟虑,经过多方的考量打算。” “敢请先生细讲。”扶苏朝嵇恒行礼求问。 嵇恒既然愿意开口,自不会再这时藏拙,而且大秦也积累了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