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忘的角落_第三章 东西魏决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东西魏决战 (第14/17页)

和冲沟,沿河断崖大多在50米以上,整个台地犹如一巨大黄土城堡。

    台地中央,有两座超过千米的孤峰山和稷王山,东西相对,宛若台地的两只眼睛。占据峨嵋原,东南可控制涑水河谷的南北孔道,西北则可控制汾河河谷东西孔道,进可长驱突击,退可守险无虞,古来构成西南拱卫长安、东北屏翰晋阳的地理形势。

    同时,台地地处暖温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盛产粮麻,军需问题能迎刃而解。故,谁占有峨嵋原,谁就取得了战略主动。

    如今,西魏既进入河东,如欲站住脚进而巩固和发展,则必须守住峨嵋原,这正是王思政筑城、移镇玉壁的原因。

    而河东是二魏角逐中东魏的要害,“软腹部”,高欢前对西魏涉足河东早已如坐针毡,今对其筑城玉壁自然更如鲠骨在喉,这正是高欢不惜以赌国运也要拔除玉壁的原因。

    这次还是东魏主动攻击。546年,高欢又亲率大军十余万人,自都城邺城出发,进攻玉壁。

    此时王思政已调任,西魏以韦孝宽为并州刺史,率军镇守。当年9月,高欢大军包围玉壁,引诱西魏军出战。韦孝宽审时度势,据城固守。

    10月,东魏大军昼夜不停攻城,双方用中国古代最传统的攻守城战法,上演了一场中国封建社会时代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术最杂、伤亡最多的争夺战。

    1.筑楼对筑土山。

    高欢命人在玉璧城南筑土山,欲居高临下攻城。韦孝宽则下令将城楼用木头加高,比城外东魏筑的土山还高。一山更比一山高之下,万箭齐发,射的东魏军不敢再登土山,也无法再将山加高。

    2.挖沟对挖地道。

    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