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忘的角落_第二章 帝国危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帝国危机 (第25/25页)

乱又锐减,在“此处人少钱多,速来”的感召下,各少数民族自然纷至沓来。

    到魏晋时期,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鲜卑、羯、羌、氐等,即中国历史上泛称的“五胡”。关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后文有叙。

    到西晋时,中国北部、西北部和东部,尤其是关中(陕西)和并州(山西)一带,已经定居了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

    以关中地区为例。关中人口百万余,少数民族人口几乎占了一半。在汉族农耕文明的影响下,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耕定居,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影响、渗透。

    胡汉双方在交融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矛盾。譬如,内迁的匈奴人因农业生产技能相对较低,文化程度较低,成了汉人的奴婢。这些奴婢常常被迫服兵役,更有些被地方官员押往他乡出卖,受到自认为主流文化承载者的汉人的歧视。

    “胡”字的含义是什么?胡,原指兽类颈下的垂rou。用它来代指夷族,显然是一种蔑称。

    在中国汉语词典中,也常存在一些以“胡”字开头的贬义词,如:胡来、胡乱、胡闹、胡说、胡扯、胡吹、胡言,来形容不讲逻辑、混乱、没有条理的说话或做事方式。这些词之所都以“胡”字开头,就是源于古代中原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歧视,中原汉人普遍认为胡人们野蛮、不文明、未开化。

    胡汉之间有天然的文化鸿沟,而西晋帝国各族上层人物又往往利用本族人民,实行割据,故胡汉民族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西晋帝国最突出的社会矛盾之一。

    危机四伏的帝国,就差出现一根压垮帝国的稻草。而这根稻草,适时的出现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