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初唐峥嵘 第372节 (第4/7页)
的少的,全都是狐狸,谁听不懂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啊! 李世民这是将决策权上缴给了李渊,要不要派遣援兵北上,这个决定还是父亲您来下吧。 一般情况下,这么大规模的战事,超重都会历史设行军总管,以亲王、郡王担任方面大将。 比如去年的河东道行军总管襄邑王李神符,以及前年的河北道行军元帅淮阳王李道玄。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李唐李国之后,那么多年,虽然也曾经有秦王李世民大败刘武周、宋金刚,但总的来说,北地军阀和突厥是占了上风的。 比如武德五年,颉利可汗率五万骑兵,携苑君璋所部攻伐河东道。 当时,颉利可汗坐镇忻州发号施令……坐在太原府的头顶上,突厥骑兵四处侵袭,几乎打穿了整个河东道。 颉利可汗、苑君璋为什么能肆无忌惮的洗劫河东,关键就在雁门关。 之前这么多年,雁门关几乎就像是不设防一般,明明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地,却像个青楼女子,对谁都能叉开腿。 前一任代州总管李大恩,之后的并州总管刘世让,在之后的左武卫大将军江夏郡公李高迁,都无力阻止突厥破关。 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各种原因,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对坚守雁门关,朝中上至圣人李渊、太子李建成,下至普通将校,都没什么太强的信心。 这直接导致了河东军事重心的向南倾斜,代州不成为重点,而并州、太原府一带成为了抵御突厥的坚固防线。 封伦小心翼翼的道:“若援兵北上,只怕被颉利可汗视作大战将起。” 封伦的话意思很明显,援兵北上,很可能导致战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