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初唐峥嵘 第167节 (第3/6页)
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词便于传唱,由上而下,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另一方面也在于时代的变化。 事实上这种变化贯穿了整条历史长河,秦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戏。 而在唐朝,一首诗想名声大噪,一般来说只有两个渠道,其一是得显贵力荐,最著名的就是白居易。 白居易初至长安,顾况拿起名气开玩笑,长安居,大不易。 之后那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由此而叹,“居即易矣。” 白居易就是如此名声鹊起。 说到底,这套路……和李善为玉壶春打广告基本一回事。 而第二种渠道就是位于平康坊的教坊司……至少在长安,李善没发现平康坊之外还有青楼。 事实上,唐朝的教坊司,还真和后世不同,基本上是卖艺不卖身,人家玩的是艺术。 如果一首诗能在平康坊名声大噪,那必然能在长安,乃至关中名声大噪。 这也是李善主动提出来平康坊的原因……退缩只会让人怀疑,肆意才能使人忌惮。 但李善也没想到这么巧……哎,也是,青楼的老鸨,眼睛能不毒吗?记性能不好吗? 更巧的是,当李善顶着无数道狐疑、羡慕、古怪的视线走进去的时候,不大的厅内只有两位青年斜卧侧听,帘幕后乐声响起,有女扬声唱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罢了罢了,自己当年装的比,那就得装到底,自己当年挖的坑……那也得跳啊。 但还没等李善开口,斜卧在榻上的一个青年猛地坐起,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