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像这种带有比拼性质的,但凡要些脸面的都不会推选太差的学子上去,可使用率起码有五成以上。哪怕往低里算,夏安然估计最后能够留在长安的应该也有三百人。
三百人对于一个中央机构已经足够并且有富余,……等等!夏安然猛然间意识到了什么。
他偏头看了看父亲的谕令,上头遣词用句都比较微妙和谨慎,应当不是景帝亲写而是旁人代笔。
“如果……”夏安然将剩下的词都咽了回去。
科举的择才率有多夸张,从两宋官僚体制有多膨胀就可以看出。
两宋是科考制度完善的黄金期,因为尊重读书人的旗子已经拉起来,老赵家扶持文官团体,全民读书的风尚极为热烈。而三年一科举制度敞开以后,快速发展的人口很快就将科举侯官队伍填满。
北宋的读书人除非考上三甲,否则还需要侯官,等着前辈们退休才能顶上,不说注重读书人的宋朝,明清两代皆是如此。
国家的人口基数太大,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氛围之下,推上来的学子数量不可小觑。
明清时候整个社会走向就是九九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