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_分卷阅读10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08 (第4/5页)


    

  在市场粮价上涨过于迅速或者遇到了灾年时,国家开仓放粮,粮多价格自然降低。



    

  其目的不仅仅是控制粮价,还有就是让国家的粮仓除了储存作用之外起到作用。



    

  免得真的如同文景时期那「粮食因为太多都烂了」的情况。



    

  就和钱流动起来才是钱一样的道理,粮食流动起来才是粮,放陈了那除了炫富以外毫无意义。



    

  如果中山国粮食连年都能丰收,他就拿旧粮出去到外地卖,然后可以从外地购入中山国较为缺乏又必不可少的货物——譬如盐。



    

  北方人可稀罕稻谷了,中山国又是北方少数的水稻产区,有天然优势。水稻只要不脱壳,放个三四年都没问题,这时代可没人纠结新米旧米的问题。



    

  粮价稳了,物价也就稳了,即便到时候一个没控制好大量铜币流入市场引起通货膨胀,也能有挽回的机会。



    

  “首先要确保百姓愿意种粮、能种粮、种了还能吃得起粮。”小国王的话远远落在了睡了一觉起来肚子有些饿的刘彘耳中,小孩揉了揉眼睛,顺着声音的方向看了过去。



    

  他的兄长正对着中山国的众位臣子说:“本王想了好几日这个问题。农为立国之基,安民之本,商业却是血液,血液流过的地方,身体才是软的,血液不通之处,便毫无活力。”



    

  “一味压制商人,不如扶起农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