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49章 因地制宜 (第3/4页)
乃是治理常识,朕自然知晓,爱卿继续说。” 齐誉接道:“道理如此,但微臣的治下却是一朵奇葩,就拿琼州来说吧,这地儿以瑶、苗、汉混居为主,可谓是鱼龙混杂,施政上的难度也不是一般的大,就原则上来说,必须得做到一碗水端平,否则就会出现民族之间摩擦。” 一顿,他又道:“而大湾那边,则是以高某族的土著为主,几乎没有我朝的汉人,由此可见,其文化上的融合,尚需不少时日。至于吕宋,更是清一色的异族之民,文化差异几近天壤之别,归化起来也绝非是朝夕之功。面临如此多样性的复杂形势,微臣实在是想不出一个具有统一性的时宜之策,以为整个省府的施政方针。” 皇帝闻言眉头一皱,点头说道:“这确实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吃饭还尚有众口难调一说,更何况是官府的理政呢?” 而后,圣天子从火锅里捞出来了一尾虾,并以它为形象论道:“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由此可见,于治理上来说,并无什么固定的模式,只讲究大的原则。与其循规蹈矩、拘泥不变,反不如量体裁衣、因地制宜,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喝! 听到这袭话后,齐誉打心底里敬佩起来。 能有这种认知的君王,于华夏的历史上可不多见啊! 不愧是圣明之君,没令俺老齐失望! 齐誉在心里点了个赞,而后又装傻充愣地问道:“请问陛下,何为是因地制宜呢?” 皇帝答道:“因地制宜,乃是古人之诫训,所倡导的乃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与之相匹配的治理方针,切忌就是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