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05节 (第3/5页)
5月27号,戛纳电影节闭幕,颁奖礼在晚上到来。 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以及贝拉·塔尔的《从伦敦来得人》,虽被业内人士看好却毫无斩获。 拿奖大户王佳蔚的《蓝莓之夜》与金基德的新作《呼吸》也均未获奖。 而郝运的《斗牛》…… “第6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获得者是玛嘉·莎塔碧、文森特·帕兰德两位执导的《我在伊朗长大》……” 灯光聚焦之下,这两位导演开始互相拥抱。 然而,还没等大家开始鼓掌,颁奖人又抢拍似得赶忙补充说道:“还有来自华夏导演郝运执导的《斗牛》,恭喜以上的三位导演……” 然后是评审团对这两部电影的评价。 评审团对《斗牛》的评价是“本片以一个小人物经历的喜怒哀乐,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变化,因此反而更加真实和可靠”。 也就是说,评审团奖开出了双黄蛋。 然后郝运被砸中了一个。 非常意外,而且不是一般的意外,因为郝运根本没有想过拿奖。 带有郑智元素,并不意味着就是加分项。 关键要看这个“郑智元素”是否符合西方主流思想,必须是在人家规则范围之内的正确。 很显然,华夏的抗日没有那么契合。 不过,如果考虑到《鬼子来了》都能获得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那郝运的《斗牛》拿个比评委会大奖小好几圈的奖项,也就不算太奇怪了。 郝运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