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李二对国子监的报复 (第5/5页)
伙,干脆就不走正堂这里了,途经这里,也绕过去,不从正堂进入,倒是徐淼的老丈人文虚中,每天都喜欢来这里转一圈,抬头看一眼这块学以致用的匾额,然后非常满意的摇头晃脑的走进去。 后来文虚中还亲笔誊抄了一份《爱莲说》挂在他在国子监的官廨之中,专门注明了徐淼所作,得瑟的够呛。 终于在六月间,贞观五年,李二下旨在长安城开科取士,定于九月份开考。 于是天下读书人都忙了起来,纷纷开始赴京赶考。 众所周知,隋唐之前历朝历代实行的是察举制,但是这种制度,却限制了平民当官的渠道,基本上为贵族所垄断,注重的是门第,谁举荐的官员,自然跟谁有密切关系,就属于他的派系,逐渐在朝中形成一股个人势力,有时候这种势力,足以和朝廷分庭抗礼,令皇帝投鼠忌器。 于是隋炀帝杨广,为了改革这种弊端,终于创造出了科举制度,开科取士,并且改革了之前想要当官必须要有五品官以上的官员举荐的弊病,让普通平民子弟,只要有本事,也能直接报名参加科举考试。 这么一来就一定程度上削弱的世家门阀对于朝廷的控制,减少了因为门第,形成的小集团。 所以科举考试对于中国封建历史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某种程度上来说,打破了以前贵族把持着当官途经的弊端。 大唐建立之后,就延续下了科举考试的制度,并且开始逐步完善。疙瘩的大唐闲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