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45节 (第5/6页)
毕竟贞观头几年,国库不够丰盈,不足以支撑朝廷全额拨款同时修缮这么多的驿站。朝上房杜二相也灵活得很,表示如果有富户愿意‘为国修驿’,便可入驿为长。 故而,许多偏远一点的驿站,多是州里富强之家所修。 之后便顺理成章做了驿长,子孙也可为胥吏。 姜沃这回离开长安前,给自己的几项规划任务里,就有一条——将来如何更妥善安排人数众多的胥吏体系。 其实在来到大唐之前,姜沃也分不太清‘官’‘吏’的区别,毕竟这两个词经常连起来用。 但回来的越久,尤其是在吏部待的越久,姜沃越体会到这两个字的云泥之别。 她临走前调阅了吏部的数据,也跟狄仁杰认真谈了一回。毕竟狄仁杰曾经扎扎实实去甘肃之地待了四年,有丰富的基层经验—— 至今岁,吏部在册的入品文武官(包括一品到九品的散官),共一万五千三百一十五员。 但大唐各道各州的胥吏,仅吏部所有统计的,就有二十五六万![1] 狄仁杰虽没待过吏部,但对这个数据也并不意外:“姜侯,是这样的。且越是偏远的州县,官越少,吏越多。” 没办法,需要人干活啊! 卷如狄仁杰,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儿都干了。就比如,他不可能亲自来看守这驿站。 兵部的官员坐在京城中决定,每多少里设一个驿站,而哪些险要之地又需要加设驿站,这很重要。 但真正日日夜夜在看管着这驿站的胥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