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54节 (第4/6页)
因此时还未有‘学校’这个称呼—— ‘学习之所’自然是自古有之。 《周礼》中有记载,尧舜之时便有建国学政之所,名为“成均”;再后来西周有如闾塾、党庠、周序;春秋战国之时的稷下学宫,姜握之前还借旧址办过诗会……历朝历代不断演变,一直到现在,成为了国子监(下设六学)。 “学校。”时隔数十年,姜握不只是再次提到这个故乡最常见的词之一,更是要自己来办学校,心头自然也是百般滋味。 她回了回神道:“《孟子》里道‘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校者,教也。’”* 然姜握方才那一瞬间的走神,圣神皇帝自也发现了,她甚至直切要害问道:“学校,也是你梦中之事吗?” 姜握以《孟子》为‘学校’注释,本就不是为了解释给陛下的。 听皇帝此问,就直接颔首应是。 于是圣神皇帝也轻轻点头:“那便以此为名吧。” 皇帝提朱笔,按照姜握的策划案中写下:初等学校、高等学校、军事学校。 * 姜握最开始,真没想过要上阳宫。 她只是在规划里写了,想要一块离皇城近一些的地建学校,既方便‘校长’亲临,又便于她随时观察进度调整方案。 再就是建校之地,面积要大一点,尤其是军事学校,总得有能演武的地方,且也为将来的扩建留下余地。 最后,要是能在之前隋朝留下的建筑群上修缮就更好了,这样能比凭空起楼阁省许多钱,想来辛相和户部那边,能少一点拉扯。 圣神皇帝看过略想了一想:“这些条件——上阳宫就很合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