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那些人_第211章 柴荣的文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1章 柴荣的文治 (第3/9页)

税十一月一日。

    这大体上就是后周的土地问题,总体上来说变动不大,但是百姓还是受益良多的。

    再就是货币问题,这一点在上面讲柴荣灭佛的时候,已经说得很详细了,这里主要说一下背景之类的。

    当时后周缺钱,很缺钱,当然这里的钱说的是铜钱,大家看电视剧要是看多了,还真以为当时在市场上流通的真的是真金白银,其实这是大大的误区,在当时真金白银虽然属于货币,但是却不是普遍流通的货币,一般用的还是铜钱。

    所以封建社会对于铜钱的需求量十分高,而且那时候铜钱属于一般等价物,价值相对稳定,这里说的是相对稳定,也发生过不稳定的时候,主要是因为统治者在铜钱里面加料,并不是真正的铜钱,价值大打折扣,这就是古时候的通货膨胀。

    后周缺钱的原因主要有两点,这也很好分析,没铜钱,无非就是没有铜,另一个就是铜钱越来越少。

    没有铜,这一个方面,很简单,那就是在中原铜矿很少,因为当时铜矿都在南方,北方较少,而五代的中原政权已经失去了对于南方的控制力,所以铜矿稀缺。他们也想铸钱,但是没铜怎么搞?

    第二个方面,就是铜钱越来越少,正常情况下,铜钱是会磨损的,损失的铜钱数也比较大,但是这一部分会有一部分回炉重铸的补偿,所以算是正常损失,但是还有一个非正常损失,那就是百姓或者土财主们把铜钱熔铸掉,铸成铜器。

    这里面和柴荣有矛盾的,而且当时占用铜料比较大的一个项目就是修铸佛像。

    这才是柴荣灭佛的原因,铜都拿去修铸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