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宋末之山河动_第1528章 古人经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28章 古人经验 (第3/5页)

观点影响,古代社会始终有一种声音认为是道德的缺失触怒了上天导致上天降灾于人间。是故,人就想通过祭祀的办法打动上天,消灭灾害。所以每当发生蝗灾的时候,百姓就会经常祭拜“蝗神”,希望灾害消失,将命运系于鬼神,。

    那么作为统领天下百姓的皇帝,他们的做法又会是什么?因此统治者通常将蝗灾视为上天的惩罚,要想免除蝗灾只能靠检讨自己执政不力来消除,甚至不惜颁布罪己诏来消灾避难。所以他们采取了放任蝗灾坐视不管的天命主义,在抗灾上消极应对,只在救济灾民上下功夫,不思如何治理蝗灾。

    但这样的做法并没能让蝗灾受到丝毫减弱,反而让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遭受了严重的损害。史籍中也有载:“太宗在苑中捉蝗,咒之曰:‘人以谷为命,而汝害之,是害吾民也。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汝若通灵,但当食我,无害吾民。’遂吞之。”但其还只是处于憎恨的阶段,并没有采取得力措施。

    不过李世民此举却开启了吃蝗虫的先河,唐代形成了食蝗的习俗,在常年蝗虫也成为了珍馐,是相互拜访时馈赠的珍品。赵昺也以为在食物种类匮乏的古代社会,蝗虫的确可视为营养佳品,蝗蝻的粗蛋白含量很高,营养价值与鱼rou价值相当。而在一下蝗区,百姓还将多余的蝗虫淹死后晒干储存,也可以备不时之需。

    真正开启朝廷治蝗是在唐玄宗年间,在朝堂之上,还上演了一出姚崇舌战腐儒的大戏。卢怀慎以“蝗是天灾,岂可制以人事?……又杀虫太多,有伤和气”,主张“修德以禳之”。他的观点,现在看来可笑,但在当时却是主流,否则在那个以天子至尊的时代,蝗岂会与蝗同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