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29章 是何套路 (第3/5页)
官员定期要考核,清谈也只好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是清议。 与清谈不同,清议在于论政,针对当时的政治和人物。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总是与政治息息相关,所以谈着谈着,自然就免不了瞻否时事,品评人物。尤其是在汉末,阉宦当道,官场成了买卖场,在野文士无由仕进,又痛恨政局腐败,所以就“匹夫激扬,处士横议”。 由是可知,清议一开始是在野人士的专利。因为既关心又插不上手,所以就只有“议”。清议当然也不是谁都能议,这些“议员“都是所谓的清流,也就是纯正的文化人。富商大贾再有钱也是没有资格议的,后来甚至不靠科举而登入仕途,或在战场上一刀一枪爬上来的武官,都算不得清流。 “文人风尚,历来影响仕宦阶层”,它的背后是整个封建官僚的土壤——士大夫阶层。如果晋代时还有不同的学派和学说,那么自唐宋以后士人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已经高度统一。他们的清议,往往众口同声,其利断金。 清议比起清谈它所本的是入世哲学,渐渐清议已然是一种政治舆论。且由于清流士风使然,他们不畏权贵,倡导廉洁正义,揭露贪官污吏。清流也就成了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以名节为重的当时社会,文士阶层出身的官僚不论在朝在野,都为其所左右。 当然造成这种局面与统治者也脱不了干系,入宋后太祖实施右文政策,同时也为了控制官僚,对言官、御史颇为倚重,甚至定下了‘不得杀上书言事者’的家法。从而让清流们变得有恃无恐,于是清议也成了影响国策的主要渠道,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但是赵昺十分清楚,清议比之清谈进了一大步,而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