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04章 策有高低 (第4/5页)
,则在于君主的谋略和判断力。但刘因清楚自己的身份尴尬,他虽入宋营,但他的身份仍然是元人,且是戴罪之身。南朝皇帝向自己问策,可能是一时兴起,也可能是对自己的考察,对答不当就有性命之忧。 而他在行营中待了这么长时间,从周边人的口中对南朝皇帝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想其年仅六岁就开府建衙,虽有僚臣在旁辅佐,可却能将他们笼络在自己周围,并亲临战阵,屡败蒙元追兵,在琼州站稳了脚跟。 随后仅一年,南朝皇帝又在国势几无逆转的余地下继承皇位,却能凭着自己的能力收复行朝众臣和诸军,击杀强敌张弘范回到琼州。想其在年少时就颇有勇略,又有超出常人的聪慧,否则早被权臣们架空,成为一具任人摆弄的傀儡。 刘因也曾听南朝皇帝身旁近臣口中听闻,当初虽说是太后监国,其实其已经掌控了朝局,一切事务皆决于其手。以后的事情自不必多言,其整军备武,韬光养晦力量,一举收复江南,力排众议两次北伐打到了大都城下。 如此可见南朝皇帝对权力的掌控和国家的控制力及对形势的把握之强,想要让如此一个人能够正视自己,采纳建议,刘因怎敢轻视,再说他虽抱着必死的决心进宋营,却也不想就这么无声无息的去死,还想要为天下百姓争一个能够安居乐业的和平世界。 “除恶务尽,北地游牧民族乃是历朝历代之大患,我朝便深受其害,只有将他们尽数除去,才能免除边患,永保太平世界!”赵昺当然知道远征草原的代价,那不仅仅是付出倾国之力后,就能够做到的,但他也想看看刘因的看法,是不是为了自己的声名,不惜劝君王采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