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宋末之山河动_第1417章 乱在根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17章 乱在根源 (第3/5页)

统治的工具。

    不过在靖康年女真渡过黄河,攻陷汴京,掳走二帝后,形势发生了逆转。高宗皇帝在金兵的进逼下,南渡建康,又由建康逃至扬州。建炎三年再由扬州逃至镇江,然后经苏州,逃至杭州。接着至明州,到昌国下海,才躲过金兵的追击,最后避难于杭州,绍兴八年正式建都于此。

    前后经历了多年之久的逃亡生活,高宗皇帝自然顾不上什么百年大计的兴学设教了。直到绍兴十二年,才将临安府学增修为太学,第二年又增建国子学,增收太学生。州县学也相继恢复和重建,但是太学和州县学多有名无实。

    赵昺以为在这个时候,高宗皇帝对于兴办官学的态度并不积极,而导致其思想的转变既有现实的问题,也有政治上的考量。

    北宋兴学运动,提高了官学的社会地位,官学学生论陈时政,已成风气,尤其是太学生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至南宋时,太学生伏阙上书,干预朝政的声势更强烈,造成相当大的社会影响,给他带来很大的压力,使他感到与其发展官学,不如鼓励读书士子在深山寂林创设书院闭门读书、潜心修养更为可靠,至少可以减少许多麻烦。

    另一方面还有经济上的考虑。北宋兴办官学,上自太学,下至州府县学,一切费用概由官府负担,需要大批经费,而国家经济实力又不足以维持数量众多的学校。南宋时,国家财政更为困难,尽管高宗曾宣称:“朕不惜百万之财以养士”,究竟不免因实际困难而发生动摇,以“军食未暇,国家削弱”为由缓议恢复官学。

    此外在民间,许多名士大儒也认为官学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建国君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