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宋末之山河动_第1417章 乱在根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17章 乱在根源 (第4/5页)

、“化民成俗”的需要,读书士子也深感在官学难以学到“德行道艺之实”,也对官学失去了兴趣,多自寻名师,求学问道。而有识之士在激烈抨击官学教育弊端的同时,转而积极从事私人讲学活动。

    基于此,从政治上高宗皇帝总结北宋发展官学,而忽视书院,造成更多的社会矛盾的教训中,深感支持书院的发展是有利的。朝廷也感到官学教育极不景气,经费困难致使官学时作时辍,难以维持,却苦于回天无术,只好也转而支持民间或私人创办书院,以补官学之不足,以救官学教育之弊。

    因而自筹经费,置田设学的书院所有的独特优势,遂应运而盛。当然南宋书院教育的勃兴并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而是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酝酿过程,其始发轫于朱熹于淳熙六年复兴白鹿洞书院,又于绍熙五年复兴岳麓书院。名闻天下的两大著名书院的相继复兴,为南宋书院的发展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之后,各地争相效法,纷纷建立书院,延聘名师硕儒,聚徒讲学。二十几年后,竟蔚然成风,书院得到迅速发展,呈鼎盛之势,直到南宋理宗朝才达到高潮,共有书院五百余所,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文化繁盛的江南之地,以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为最多。

    南宋书院的勃兴,不仅表现在数量大增,而且规模也有所扩大。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制度上进一步完备和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进一步丰富充实,已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备的制度。从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方式,以及教师的选聘、学生来源及条件、经费筹集和组织管理等,都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和比较稳定的条例。

    南宋书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